當談及當代最成功的投資者和商業巨頭之一,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字無疑會佔據頂端。他的投資智慧和商業洞察力使他成為一個傳奇,其故事不僅激勵了無數有抱負的投資者和企業家,也在金融界和商業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就讓深入研究巴菲特的成功之路,探討他早年經歷、創業歷程以及他的投資哲學。
目錄
早年經歷如何造就巴菲特的創業精神
巴菲特於 1930 年 8 月 30 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Omaha, Nebraska)。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年輕的巴菲特在奧馬哈市的高爾夫球場附近悠閒散步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景象,草地上散落著多個被遺棄的高爾夫球。靈機一觸,為什麼不收集這些高爾夫球,將它們清理乾淨,然後以低於新球的價格賣給一眾高爾夫球手呢?憑藉著充滿雄心壯志的心和善於發現機會的敏銳觸覺,巴菲特很快就展開了他的創業之旅。
第二天早上,巴菲特帶著一個水桶和一顆堅毅的心,開始了他的任務。每天早上,他都會在高爾夫球場的草地上搜尋隱藏在樹叢中的高爾夫球。他堅持不懈地收集了幾十顆球,然後帶回家仔細擦洗,直到它們煥然一新。
接著,巴菲特將這些高爾夫球以低廉的價格轉售給高爾夫球手,並且很快收獲了一班忠實客戶。隨著巴菲特的高爾夫球生意蓬勃發展,他意識到將賺到的錢再投資的重要性,他購買了更多清潔用品,並開始售賣二手高爾夫杆和一些周邊產品,使產品對潛在客戶更具吸引力,他還學識運用自己的魅力和微笑俘虜了一眾高爾夫球手的心,所有人都對他的決心和創意欽佩不已。
然而,年輕的巴菲特並不滿足於僅僅銷售高爾夫球,他一直在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高中時代的彈珠機生意
在高中時期,彈珠機剛流行起來,每次經過不同商店都發現彈珠機都圍着一班大人和小朋友爭先恐後要試玩一下這台新奇的彈珠機,巴菲特和他的朋友從中發現了商機。他們決定購買一台二手彈珠機,放在當地小鎮的一家理髮店內,走上了他們的創業之旅。他們與理髮店店主達成了利潤分配協議,從彈珠機賺取的收益當中抽取一部分給店主,而毋需支付店面租金,省卻了他們的固定支出。
事實證明,彈珠機大獲成功,為理髮店吸引了許多顧客。這一成功鼓勵巴菲特和朋友進一步擴大業務。他們將收入再投資,購買了更多的彈珠機,並策略性性地將它們放置在當地的其他商業場所,例如餐廳和商店。隨著這些彈珠機的受歡迎程度持續上升,很快他們的彈珠機就遍佈整個小鎮。
隨著他們的彈珠機業務的蓬勃發展,放置第一台彈珠機的理髮店老板向他們表示有興趣購買他們的彈珠機,但聰明的兩人沒有立即接受老板的提議。
由於了解到彈珠機可能帶來的持續利潤,他們提出了一項巧妙的提議,他們把彈珠機的擁有權部分售給老闆,自己亦保留一部分,同時仍可獲得收益分成。這個安排使他們即使在出售彈珠機後也能繼續從中獲取收益。這決定體現了巴菲特和他的朋友的商業智慧和長遠眼光。
巴菲特認識到彈珠機中蘊藏的商機,策略性地拓展業務,並通過談判達成了一項對雙方有利的交易,展示了他善於抓住機遇並做出正確商業決策的天賦。這些早期經歷為他日後成為傳奇投資者和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奠定了基礎。
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影響
巴菲特成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傳奇投資人的歷程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他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在此期間,他聆聽了著名經濟學家和投資人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講座。格雷厄姆關於價值投資的講座及其著作《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為年輕的巴菲特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巴菲特試圖直接向大師學習,他打算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希望拜格雷厄姆為師。然而,格雷厄姆拒絕了他,反而建議他直接到他所創立的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Graham-Newman Corporation)工作。
1954年,巴菲特聽從格雷厄姆的建議,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加入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擔任分析師。在格雷厄姆的指導下,巴菲特加深了對價值投資的理解。格雷厄姆的方法強調,必須全面分析一間公司的基本面,如盈利、資產和現金流,以識別價值被低估的股票。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理念亦紮根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中,即是發掘被嚴重低估的公司,並只有在價格比公司內在價值低很多的時候買入,以防範下跌風險。
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期間,巴菲特從格雷厄姆的投資決策中吸收了寶貴的經驗。他親眼目睹了格雷厄姆如何採用長期的投資方法,即使在市場情緒波動時也堅持持有股票的紀律。這些原則深刻地影響了巴菲特,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投資哲學 – 價值投資
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格雷厄姆信奉「安全邊際」,即以明顯低於一間公司的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股票。這種方法旨在保護投資者免受下跌風險,並在市場出現波動時提供緩衝。
基本面分析:格雷厄姆強調對公司財務報表和業務前景進行全面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性。他只會尋找和投資負債狀況良好、盈利穩定、歷史盈利能力強的公司。
市場先生比喻(Mr. Market Analogy):格雷厄姆用「市場先生」來比喻股市的情緒化和非理性行為。他鼓勵投資者善用市場波動,而不是被其影響投資決定。他主張從長遠角度分析問題,而不是追隨市場的短期情緒。
分散投資:格雷厄姆相信透過投資多隻股票能有效分散風險。他建議持有一籃子精心挑選的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以減少任何個股表現不佳對整個投資組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淨值投資(Net-Net Investing):格雷厄姆有時會進行「淨值」投資,即以低於其流動資產淨值(流動資產減去總負債)的價格買入股票。這種方法主要針對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公司。
巴菲特與格雷厄姆的差異
長期投資視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相信購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但巴菲特延長了持有期。格雷厄姆認為一旦股票返回其內在價值就應該出售,投資年期可能較短,但巴菲特以偏好長期投資而著稱。
質素重要過數量:巴菲特強調投資具有持久競爭優勢或有「護城河」的優質公司,不會單單關注一間公司的資產,而是尋找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公司。
集中投資:與格雷厄姆建議的分散投資不同,巴菲特會集中投資在他非常了解和非常有信心的公司,而不是持有大量不同股票。
公司管理和無形因素:格雷厄姆主要依靠財務報表分析,而巴菲特則同時考慮不可量化的因素,例如管理層的質素和公司的品牌價值。
收購整個公司:在巴菲特投資生涯的後期,他不再僅僅購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而開始收購整個公司,這使他能夠對公司的運營擁有更大的控制權和影響力。
巴菲特對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念進行了改進,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改進形成了他獨特的投資策略。
第一筆大投資
1962年,巴菲特作出了一項將永遠改變他的人生軌跡的投資,成為他投資生涯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當時,巴郡·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是一間紡織品製造公司。公司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面對國內紡織業的逐漸衰落和來自外國紡織品製造商的激烈競爭。
儘管前路困難重重,但巴菲特留意到公司持有的資產的潛力。公司管理層歷來會將盈利再投資於新的機器和工廠,巴菲特相信這些有形資產具有相當大的價值。
於是巴菲特開始大量購買巴郡的股票,並且很快就積累了足夠多的股票,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之一。
巴菲特打算運用他從導師格雷厄姆所學到的投資理念,扭轉巴郡的局面,他打算重組公司業務,提高效率,為陷入困境的紡織業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儘管巴菲特盡了最大努力,美國的紡織業務仍面臨挑戰,公司繼續面臨逆風,難以有效競爭。因此,巴菲特做出了一個關鍵決定,將巴郡的重心從紡織業轉向新的方向,重新定位為一間投資控股公司。他開始運用公司多餘的資金投資其他業務和股票,帶領巴郡從一間紡織品製造商轉變為一家多元化企業。
巴菲特投資方法的特點之一是強調長期持有,在巴郡發展的過程中,巴菲特始終保持長遠眼光,專注於收購他認為具有強勁增長潛力和持久競爭優勢的公司。
在巴菲特的管理下,多年來進行了大量收購,包括對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和Geico等公司的投資。這些戰略性投資,使得巴郡的股價多年來不斷飆升,為他贏得「奧馬哈的先知」(The Oracle of Omaha)的稱號。他持續超越市場表現並為股東創造超常回報的能力,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
巴郡·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
巴菲特將巴郡轉變為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後,進行了一系列標誌性投資,他在可口可樂公司和Geico公司的股份就是他投資能力的兩個顯著例證。
投資可口可樂
1988年,巴菲特的巴郡進行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投資,收購了可口可樂公司的大量股份。巴菲特一直對擁有強大品牌的公司情有獨鐘。可口可樂作為世界上最知名、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完全符合他的投資標準。他認為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如可口可樂、雪碧等,擁有超越國界的忠實客戶群。
巴菲特常說他的投資方法是專注於「永久」投資,意思即是尋求投資於可以長期持有的公司,最好是無限期持有。可口可樂公司穩定的商業模式,以及在飲品行業的主導地位,使其很自然成為他「永久 」投資組合中的一員。
巴菲特亦非常看重公司的護城河,即保護公司不受競爭對手影響的競爭優勢。可口可樂廣泛的全球分銷網絡、品牌知名度以及與裝瓶商的長期合作關系為其提供了廣闊的護城河。與其他飲品公司相比,這條護城河為可口可樂公司帶來了巨大優勢,增強了巴菲特對該投資長期潛力的信心。
時至今日,可口可樂仍然佔巴郡投資組合7%以上,持有約4億股可口可樂股票,價值最少250億美元,還未將股息計算進來,這30多年間,巴郡從可口可樂公司賺進了最少100億美元股息。
投資Geico
巴菲特與政府員工保險公司(The 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 Geico)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他已經開始積極投資Geico,並於1976年成為Geico的大股東。
巴菲特被Geico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創新業務模式所吸引。通過直接向客戶銷售保單,Geico繞過了對保險代理人和經紀人的需求,從而降低了成本。這種精簡高效的經營方式與巴菲特偏愛直接盈利模式的公司的理念不謀而合。
巴菲特喜歡投資保險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保險浮存金」即保險公司從投保人預收的保費,在作出任何賠償之前一直由保險公司持有。這種浮存金實際上為巴郡提供了大量低成本資金來源,可以讓巴郡投資於更多優質公司,為股東帶來額外回報。
巴菲特在2007-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應變能力:高盛投資
2007-2008年金融危機是現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一,引起了金融市場的恐慌,導致多間大型金融機構倒閉。在這一動蕩時期,巴菲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彰顯了他傳奇般的投資敏銳度。
2008年9月,金融危機達到頂峰,巴菲特看到了利用市場動蕩的機會。在一片混亂中,他認識到管理完善、業務模式穩健的金融機構的潛在優勢,他認為投資銀行高盛就是其中一間。
巴郡向高盛提出通過優先股和認股權證向高盛投資50億美元。優先股會每年向巴郡支付每年10%固定股息,而認股權證則允許巴郡以預先確定的價格購買更多的高盛普通股,在此協議巴郡容許在2013年10月1日前以115美元額外購入價值50億美元的高盛普通股。
巴菲特對高盛的投資顯然是對高盛的前景投下信任票。他從高盛強大的管理團隊、多樣化的收入來源以及在充滿挑戰的金融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中看到潛力。
這筆投資交易為巴郡提供了有利條件。優先股每年有10%的股息,為巴郡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外,認股權證讓巴菲特有機會從高盛的未來增長中獲利。
高盛在金融海嘯後的表現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盛與許多其他金融機構一樣,面臨著挑戰,但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有了巴菲特的投資作為信任票,該銀行努力重建業務,重新贏得市場信任。
2011年,高盛贖回了巴郡持有的優先股。隨著高盛股價的回升,巴菲特所持有的認股權證變得異常珍貴。到2013年3月,高盛與巴菲特對認股權證重新商議,最後決定高盛銀行將向巴郡送上高盛的普通股,以換取巴郡作為高盛銀行的長期股東,以2013年10月1日前十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與115美元行使價的差距乘以4300萬股計算總值,最後巴郡不需花一分一毫獲得了1300萬股高盛,以當時10日平均收市價164.38美元計算,相當於21億美元。
巴菲特在2007-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投資高盛,充分體現了他在經濟動蕩時期發現寶貴機會的能力。通過對管理良好的金融機構的信任,巴菲特展示了他的長期投資方法和在別人恐懼時抓住機會的勇氣。高盛的投資進一步鞏固了巴菲特作為一位精明投資者的聲譽。
總結
作為全球最受尊敬和欽佩的投資者之一,巴菲特能夠駕馭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並做出戰略性投資決策,這是他取得持久成功的關鍵因素。從早年的創業少年到如今的「奧馬哈的先知」(The Oracle of Omaha),巴菲特的創業歷程為一眾有抱負的投資者和企業家樹立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榜樣。